close

 

央行護盤深度 歐美學者籲法制化
美國財政部和聯準會積極介入次貸危機,其中,聯準會的角色扮演備受市場關注。圖為美國財長保羅森會同財金官員和銀行業主管開記者會的情形。(美聯社)

編譯羅倩宜/專題報導

過去一年,歐美央行為了因應次貸危機,祭出各項貨幣與利率工具,嚴陣以對,這期間,不僅各國的金融體質受到嚴格檢驗,央行的定位也被重新檢討。專家學者認為,控制通膨的角色無庸置疑,但維持金融市場健全的作法應該予以法制化。

回顧一年前,歐洲銀行隔夜拆款利率突然飆升,為因應銀行因次級房貸虧損出現的資金需求,歐洲央行(ECB)在二○○七年八月九日,史無前例地釋出九四八億歐元(約一三○二億美元)資金,緩和信用市場的窘境。一年後的今天,信用緊縮的危機仍在,從整體經濟來看,歐洲和日本瀕臨衰退邊緣,美國抗衰表現則意外地好。唯一的共同點是,銀行界都尚未脫離困境。

信用危機未平,第二波衝擊緊接而來。以原油為首的商品價格,在同一期間攀上歷史高點。商品昂貴、市場流動枯竭,迫使央行在兩大政策任務之間掙扎:維持金融市場健全重要,還是控制通膨?

歐美央行選擇提供更多流動性來避免金融市場崩盤,再加上油價開始回跌,舒緩了通膨壓力,目前為止,各國央行算是勉強過關。只是過程中不免驚險連連。次貸危機暴露出金融體質不如想像中健全、銀行財務狀況還有未爆彈,美國因次貸危機倒閉的銀行今年來一直增加。目前各國通膨仍然居高不下,英國及歐元區通膨率高出央行設定目標的兩倍,美國通膨率也在聯準會的安全範圍之外。

亂扣扳機 負面印象

最糟的是,市場認為央行只救金融業,像鋼鐵與採礦業等其他產業則自生自滅。不過央行挽救大型金融機構是為了避免引發連鎖效應,有其正當性。只是援手伸得太頻繁,不免讓人產生「亂扣扳機」的聯想。畢竟過度介入有其負面影響。金融機構發生問題時,一般存戶的權益應該受到保護,目的是為了維持市場信心穩定。但是聯準會今年更進一步挽救沒有個人存戶的貝爾斯登(Bear Stearns),上個月又宣布房地美(Freddie Mac)與房利美(Fannie Mae)的紓困方案。市場開始批評,如果認為金融機構規模太大而不能讓它倒閉,無異給經營者誘因繼續製造泡沫。

「經濟學人」分析這樣的做法很像凱因斯理論,投資下滑會造成長期經濟疲軟,政府必須介入刺激甚至提供需求才足以扭轉頹勢。凱因斯理論在一九六○年代的實踐結果,造成了七○年代的通膨。同理,一九九○年代的網路泡沫、二千年的房價飆漲,也都是央行為了因應金融部門疲軟採取降息所帶來的結果。這當然也助長金融市場的投機心態,如果知道市場狂跌時央行必定干預,大家在堆高行情時就不會手軟。

究竟央行應該怎麼干預、程度多深?一派說法是讓央行獨立於政治決策之外。政治人物不敢做的,央行有權決定。比方說經濟陣痛時敢於提升利率,比方說敢於放手讓不良金融機構倒閉。

葛老主張尊重市場

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一生奉行自由主義,不輕易主張大政府。不過,他在回憶錄的結語中指出,過去一年的次貸風暴讓他相信,政府干預(與金融危機相比),是「兩害相權取其輕」。然而,葛老強調應該將政府干預法制化,言明在何種條件下,當金融機構出現危機時,政府可以出手。如此一來,納稅人的錢受到明文保護,同時也可以避免聯準會的財務狀況不受衝擊、貨幣政策不被左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an1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