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雞年話雞眼,兼談病毒疣日期:2006.10.16 

彭賢禮 院長 / 彭賢禮皮膚科診所

 許多人都有小石頭跑進鞋子的經驗,腳踏地時會有一股尖銳的疼痛感,使人非得趕快將石頭取出。雞年到來,歡慶金雞報喜之餘,對於許多腳底長雞眼的患者而言,卻常常因為小小的雞眼而感到痛苦萬分。雞眼就像是腳底黏著一個小石頭,只要壓迫到就十分疼痛,患者經常痛到無法正常走路。 雞眼是由於反覆的磨擦和壓迫所造成的,形成境界鮮明、堅硬、黃色的增生角質丘疹或結節,大小通常為數毫米,好發於關節突出處,例如腳底蹠骨末端,以及小腳趾的外側、腳趾縫。在腳趾間的雞眼,因為吸收了趾間的汗水、濕氣,角質層膨脹變白及變軟,又被稱為軟雞眼。 另外有一種片狀的角質增厚,病灶通常較雞眼為大(數毫米至數公分),而且境界不明顯,也是由於反覆磨擦和壓迫所造成,被稱為胼胝。 雞眼的成因中,不合腳的鞋子最為常見,其他還包括穿著高根鞋,怪異的走路姿勢,解剖學上的骨骼排列異常或是先天畸型等。這些因素造成走路時身體重量集中在腳底的少數區域,反覆摩擦因此形成雞眼或是胼胝。 雞眼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疼痛的症狀,找出潛在的原因,避免穿太緊、太高根或是太尖頭的鞋子。臨床上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,使用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或是藥水,配合削除一些增厚的角質層,通常都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標。 另外還可以採用冷凍、電燒或是雷射治療。如果上述治療方式都失敗,最後才考慮外科手術切除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如果潛在的原因沒有去除,切除後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性。 爲了減輕走路時對於病灶的壓迫,可以在病灶周圍使用環型像甜甜圈樣的雞眼襯墊。另外對於先天骨骼異常所導致的雞眼,常常必須接受骨科手術才能徹底改善。 對於糖尿病患者的雞眼治療要特別注意,因為很容易導致潰瘍、細菌感染、甚至引發敗血症。 在臨床上,雞眼常常和腳底的病毒疣(蹠疣)混淆,不僅患者搞不清楚,許多的醫師也分辨不清。蹠疣通常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的第一型、二型、四型以及五十七型所引起。筆者將雞眼和蹠疣的鑑別診斷要點整理如表。 蹠疣因為可能會傳染到其他皮膚的部位,治療上可以採取液態氮冷凍治療,通常每隔1~2週做一次,平均經過3~4次的治療可以治癒。對於角質較厚的病灶,冷凍治療之外,可以配合使用去角質的水楊酸來治療。另外,新一代的刺激局部皮膚免疫的藥膏(樂得美),可經由激發皮膚的免疫反應,來達到排除皮膚的病毒感染以及皮膚癌的作用,是治療病毒疣的新選擇。



 

2010-6-9  

 

 

分享:
 

 

 

雞眼?胼胝?還是疣?
圖一:雞眼。圖二:軟雞眼。圖三:硬雞眼。圖四:胼胝。圖五:疣。圖六:疣-點狀出血。

圖.文/王眾舉

雞眼的外觀呈稍稍隆起圓錐形的角狀物,大概可以想像一枚大頭釘嵌在皮膚的樣子,尖端向內,釘在腳底板裡;它的中央呈淺黃色,周圍一圈顏色稍深,大小約似黃豆,看起來很像雞的眼睛,所以稱為雞眼(如圖一)。

雞眼的內部主要包著透亮角錐狀的中央核心,被多層的角質厚皮組織圍繞覆蓋著。

◎有學者將雞眼再分為軟、硬兩種:

●軟雞眼多半在第四趾外側(如圖二),由於趾間潮溼,趾骨與趾骨相互摩擦,使得角質變白而且溼軟。

●硬雞眼通常在小趾頭的背側面(如圖三),主因足趾骨頭隆起處與鞋子斜面相互接觸,摩擦太過密集所致。

◎胼胝(讀音為便宜的便,以及隻)

如同常做粗活後,手所生出的厚繭一樣,是在腳底結了肥厚的死皮(如圖四),正所謂胼手胝足也。胼胝一般呈片狀,比雞眼還大,通常出現在第二及第三蹠骨腳掌面。

與雞眼的成因類似,胼胝幾乎也是每天走路走出來的,部分與走路姿勢有關,因長期摩擦或重力壓迫所導致的皮膚變厚。可是胼胝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壓力點,所以只有界線不甚明顯的角質層大量增生,而不像雞眼會形成一個角錐體中心。

◎疣,俗稱魚鱗刺、魚鱗疽或魚鱗贅,但其實不是被魚鱗刺到,而是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所致。

手、腳或身上都有可能出現疣,也會越長越多。表面摸起來會覺得有些粗糙,乍看很像雞眼,但常有黑點在上面(如圖五)。尤其將表皮刮薄後,可見到點狀出血(如圖六),這是因為病毒會同時誘發微血管及表皮不規則地增生。

簡單區分,疣會傳染給別人,而雞眼及胼胝則不具傳染力。雞眼常會有疼痛感,嚴重一點的話甚至有灼熱感,尤其是壓迫到神經時,患者更是覺得疼痛不已,欲除之而後快;也有人會覺得像小石子卡在足底,每天走路都會不舒服;胼胝或是疣長大到一定程度時,也會隱隱作痛。

◎治療方面

不管是雞眼、胼胝或是疣,都可以用液態氮冷凍或擦水楊酸外用藥治療。不過,民眾有時將「疣」誤認為「雞眼」,單單以雞眼貼布來治療,有時會使得角質更軟化,病毒更容易擴散。

其他治療方式包括電燒、雷射或外科手術等,但要小心有時會留下疤痕。也有人嘗試以口服或外擦免疫調節劑治療病毒疣;預防勝於治療,不要穿過窄、過緊的鞋,這是防止雞眼及胼胝的首要保養之道!

(作者為高雄市林政賢皮膚科診所醫師)

 



 

泳池玩水 腳底長疣

 

問:暑假期間帶著孩子至公立游泳池玩水、學游泳。開學後,兒子表示腳底出現兩三顆黑點,摸起來硬硬的,走起路來有些痛。原本以為只是雞眼,應該慢慢痊癒,沒有多理會。

但最近一兩天兒子直喊痛,到醫院看病,醫師卻說這是病毒疣,必須處理,不然症狀會越來越嚴重。病毒疣聽起來很像是性病,長在腳底跟泳池有關嗎?(台北市、42歲、鄭先生、上班族)

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答:

病毒疣容易發生在濕熱夏季,人類乳突病毒入侵皮膚後,先往皮下組織延伸,之後再往皮膚表面擴張,等到病人覺得疼痛時,都已經感染多時。

目前治療以液態氮的冷凍療法為主,透過極低溫來殺死病毒疣,但整個療程平均約四至五次,可能讓人痛得哇哇叫。至於滴劑抗病毒藥物使用雖方便,但效果卻不明顯。

皮膚科門診中,病毒疣患者相當常見。想要避免,建議在三溫暖、游泳池、SPA及韻律教室等公共場所,最好別打赤腳,門診就有不少瑜伽的愛好者腳底感染病毒疣。

嘉義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任洪嘉惠答:

儘管生殖疣(菜花)同屬於人類乳突病毒,但病毒疣屬於不同型別,是一般尋常疣,只要皮膚有小傷口,病毒疣就可能趁機入侵皮膚,免疫力較差的人容易被感染。

由於病毒疣具有一定感染力,強烈建議,有這方面困擾的人不要用手去摳,只要掉一點皮屑下來,就可能附著許多病毒傳染給其他人,或是感染自己身體其他部位。

一般來說,初期病毒疣症狀不明顯,皮膚冒出小小顆粒,有如白色小點,等到時間一久,就會出現不規則形狀的突出硬塊。如果發現手腳皮膚出現小硬塊久久不消,就應提高警覺到院接受診治。

 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uan1008 的頭像
    chuan1008

    ●○在涅貴不淄,曖曖內含光○●...

    chuan1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