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2-26 |
預防牙周病 少吃甜食勤潔牙
文/陳建勛 「牙周」就是牙齒周圍的組織,也是支持牙齒穩固的組織,包括了牙齦、牙周韌帶(使牙根附著於牙槽骨的纖維)、牙槽骨、牙骨質(覆蓋於牙根表面的鈣化組織,能使牙周韌帶附著其上)。當這四種組織有了毛病,便稱為「牙周症病」,俗稱牙周病。 簡單來說,牙齒周圍的疾病就是牙齒的「地基」出問題;罹患牙周病的主因是牙菌斑,也就是口腔衛生不良引起的破壞。 ◎常見的症狀︰ 早期無自覺症狀,進行到某些程度時,可見牙齦紅腫、流血、牙床悶悶的感覺,接著痛、化膿、牙齒動搖。 ◎發生年齡: 牙周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,是成年人掉牙的主要原因。40歲以上成人掉牙原因,有90%是牙周疾病造成。近來臨床上發現,牙周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,往往是口腔衛生習慣不佳造成。如果兒童時期未能好好注意口腔保健,往往會導致未來的病變。 ◎牙周病的警訊: ●刷牙時,牙齦會流血、紅腫或觸痛。 ●觸壓牙齦時,牙齒與牙齦間會流膿。 ●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。 ●咬合時,牙齒會因牙周病而產生對咬異位。 ●部分假牙會因牙周病而難以裝戴。 ●持續性口臭。 ●牙齦萎縮。 若出現前述症狀時,建議找牙周病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。 ◎預防之道: ●保持口腔和牙齒的清潔︰學習正確的刷牙方式,使用牙刷、牙線、牙間刷。 ●控制飲食,少食用甜食、黏質與軟質食物,多攝取纖維質蔬果。 ●齒列不正或咬合不正者應接受矯正。 ●每六個月接受一次口腔檢查。 (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牙科醫師) |
2013-1-24 |
停看壓三步驟 牙周病自我檢測
記者邱宜君/台北報導 你以為牙齦出血,只是因為火氣大、壓力大、刷牙太用力、食物太硬,或是沒睡好嗎?國內9成成年人有牙齦出血的經驗,台大醫院牙周病科蔡逸民醫師提醒,國人對於牙齦流血的警覺度低,容易錯失治療牙周病的黃金時間。 其實牙齦出血就是牙周病發病最早期的症狀,這些「微出血族」卻常因沒有疼痛感,總是抱持著鴕鳥心態。蔡逸民表示,懷疑自己有牙周疾病的人,可以透過「停、看、壓」三步驟自我檢測。「停」就是刷牙或進食間停下來觀察是否有血漬;「看」就是觀察牙齦顏色是否變成暗紅色,或是牙齒變長、縫隙變大。「壓」就是用舌頭或牙刷去按壓牙齦,感覺牙齒是否有鬆動、是否有出血或疼痛。 蔡逸民說,有些人平常不認真潔牙,以為半年去找醫師洗牙就好,其實這都是傷害牙齦的習慣。應該要從小養成三餐後刷牙、每天至少用一次牙線的習慣,才能夠長期維持牙齦健康。 國健局婦幼組一科科長賴辛癸說,國健局調查年滿18歲的國人罹患牙周疾病比例高達9成以上。 賴辛癸提醒,牙周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:糖尿病患、心血管疾病患者,或是有吸菸、喝酒習慣的人。除了牙齦發炎情形可能會更嚴重,也可能因細菌引起心肌受損或血糖不穩。國健局今年推動職場健康促進計畫,也包括「潔牙種子」的培訓,希望在每個公司行號裡,號召大家一起養成好習慣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