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欣賞它的輕快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 

 

 

轉貼

《藍色狂想曲》所賞導聆 ── 廖玫玲

 

      儘管《藍色狂想曲》(

自由隨性的狂想曲

     被定義為爵士交響樂的《藍色狂想曲》,在蓋希文的安排下,充分利用爵士音樂的特色,即強多變的節奏與狂野感性的裝飾奏,特別是源自黑人音樂的藍調(

Rhapsody in Blue)是蓋希文的經典代表作,而蓋希文又是美國現代作曲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,但是,對許多食古不化的古典樂迷(包括筆者在內)來說,這種包裏著古典外衣骨子裡卻充滿爵士味兒的曲子,一時之間是很難去接受的。不過,蓋希文以身為一位通俗音樂作者,為當時美國本土(二○年代)流行的黑人歌曲──Blues的旋律與節奏,賦予古典樣式之一的狂想曲形式,結合成爵士樂提到藝術的水準,其成就與地位是無庸置疑的。Blues),其狂放直接的曲調與特有的繁音拍子,在此表露無遺。所謂繁音拍子(Ragtime),是爵士音樂的一種特殊節奏,最主要的特徵是運用切法(註)來移轉拍子強弱的位置,將原本應為的弱拍變為加強的地方,進而改變節奏的規律性。因此,在《藍色狂想曲》裡,隨處可見切分音被大量的使用。至於,在借用古典形式的狂想曲上,由於狂想是一種構造自由,且無固定曲式的短曲,而這樣的特性正符合爵士音樂不受約束的發展,所以,打從樂曲一開始,依序出現的主題,在毫無章法的循環安排與速度的自由運用下,藉由四段鋼琴Solo的串接,便併貼出整首曲子的風貌了!此外,在樂器編制上的豐富多元,以及使用弱音器來改變色等作法,更是在其他管弦樂曲中難以得見。

樂曲解析

     在剛開始極中庸的行板速度下,由豎笛從低音域的

圍繞第一主題的

 

     這個新局面由延續自前面的躍動,在小號響亮的吹奏下帶出另一條旋律(第五旋律,

連續的

     再度出現的鋼琴

具有歌謠風的中段發展

     樂曲行進至此,曲調一度轉入富有溫和與光輝色彩的

狂放激動的尾奏

     此時,樂曲在被轉為快板速度的同時,已準備進入最後收尾的部份,先由鋼琴奏起敏捷的伴奏的主角第七旋律,在長號與法國號的雙雙先導下,隨著其他樂器的加入與音的增強,最後形成管樂總體的齊奏,以燦爛宏大的全力推向頂點。就同時,主奏鋼琴以花俏的音型承奏蓋希文炫技式的安排,並且在管弦管強勢的上行音階奏退出。並且,在管弦樂的帶顉下,像是拼湊回憶似的,首先鋼琴以雙手各八度音程的演奏,復誦第二旋律(

 

 

 

     這段獨奏在鋼琴擁有絕對自由的空間下,首先將第三旋律作節奏上的變化發展,未久,令人耳熟的滑奏音階復現後,第一旋律於2:21再度出現,並與插入的第三旋律的音型(由低音豎笛、斑鳩琴、與低音大提琴合奏)相呼應。卻又在不一會兒間,2:51忽然地加入一段新的旋律音型(第四旋律),與主要的第一旋律形成前後的呼應,並為日後的出場埋下伏筆。至此,片段出現的旋律如泉水般的不斷湧現,不按牌理的的串聯於一起,令人眼花撩亂。並於3:17的時候,將速度稍微加快進入鋼琴的炫技時段。3:56復現管弦樂熾熱的總奏,並以第一主題旋律先後與木管的第三旋律(4:01)與弦樂加鋼琴的第四旋律(4:11)對峙,最後在全體昂揚的氣氛中轉入另一個新的局面。4:28),並在鋼琴、斑鳩琴、弦樂等大夥的賣力參與下,進入極其華麗燦爛的發展。經過主奏鋼琴的琶音音群(4:49)後,復現豎笛的第一主題旋律音型,再由管弦樂全體於5:09強力的承奏,並在裝上弱音器的低音豎笛(5:33)、小號(5:38)、與長號(5:38)、與長號(5:44)的輪奏下,以爆笑式音效帶出諧謔的動機音型後,赫然停止在管弦樂的強力總奏下。SoloⅡ與SoloSolo5:54以上行的音階奏展開,為有別於第一階段鋼琴Solo以第一主題為主發展,6:01出場的第二主題,便成為這一段Solo的主角,隨著將該旋律音型處理與變化,左手部份亦遊走於各個音域,並隨著管樂的加入合奏,以不受拘束的速度,為這一段發展,在原譜載有配合樂團的鋼琴以短暫花奏為發展的部皆,在此被略過後,竟直往第三階段的Solo而去,形成一段長大的花奏。承接而來的SoloⅢ於一串下行的音階後展開,在左手的手中被呈現的又是一段新的旋律(第六旋律,8:14-8:26),事實上這段旋律應在SoloⅢ之前的那段管弦樂部份就會出現,只是在這裡被省略,因此成為一段新發展的樂句。圍繞第六旋律作發展的SoloⅢ,以著慵懶的姿態,被巧妙地安插在鋼琴的左手部份,右手反而是負起節奏的重任,刻意與主旋律的切分重音錯開,形成趣味的對照。不一會兒,9:25在曲速轉趨活潑後,將整體的發展推向高潮,並在雙手極強的和弦下,奏起一段非常花俏的裝飾奏,再結束於八度音階的下行奏裡。自此,鋼琴轉入極微弱的圓滑奏,悄悄地以微弱的琶音奏,結束這一段燦爛的發展。E大調,由弦樂與管樂聯手奏起抒情的歌謠旋律(10:37-10:44),並與尾隨在後由法國號主導的執拗音型(10:44-10:56),結合成為第七旋律,隨著該旋律被接續的復誦,升高與增強,在11:47樂團全體的強奏與打擊樂的助陣下,達到極致的詠歎。12:36弦樂部突然地轉入第七旋律的動機音型,在鋼琴與打擊樂的擊奏下,進入第四階段的鋼琴Solo12:45開始的SoloⅦ,仍以之前第七旋律的音型為發展,在左手八度音程的伴奏下,展現較大的動態。然而,13:52曲風丕變,插入炫技式的音型,在短暫的狂飆之後,像是天外飛來一筆似的,14:29突然短暫的復耳熟的第三旋律,隨後再以炫技的手法,將這段獨奏終止在一陣極強的上行音階奏中。15:56),最後在16:39短暫的復現第一主題旋律之後,激動的結束整首樂曲。Fa音略作短暫的顫音後,以上行滑奏(Glissando)的吹法帶到高音域的Si音,以將近三個八度的寬幅,引導出非常即興略帶有慵懶的音階(Scale)作為開場。光是這段豎笛的Solo,在作曲家不設限的情況下,便點出爵士樂自由隨性的特色。緊接著仍在豎笛的主導下,漸續下行的帶出豎笛的主要的第一旋律音型(0:11-0:22),這一小段的下行,蓋希文不僅使用裝飾音來添音的趣味,適度的加重強音與切分音的使用,更是爵士韻味十足。為呼應豎笛的這段下行,尾隨在後的是其他管樂齊奏著執拗的工作的上行音型(0:22-0:26),正是這樣相對的呼應,形成狂想曲完整的第一主旋律。接著出現Piu mosso速度稍加快的字樣,0:46由管樂部奏起輕快的節奏音型(第二旋律),並在豎笛滑奏的音階復現後,繼續主題旋律的發展。此後在銅管樂器加上弱音器(Mute)後,先由小號以諧趣的音色復誦第一旋律並與鋼琴所引導的新旋律(第三旋律)進行對應,隨著管弦樂全體熱情的再現主題後,主奏鋼琴以第三旋律為前導,於1:32切入第一次的SoloSolo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uan1008 的頭像
    chuan1008

    ●○在涅貴不淄,曖曖內含光○●...

    chuan1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