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洲國家抗通膨 貨幣節節升
編譯盧永山/特譯 from 自由時報
由於亞洲多國央行透過外匯市場來抑制通膨,今年印度盧比、人民幣等亞洲貨幣對美元走勢強勁,升幅都創下紀錄。
今年以來,印度盧比對美元升值11%,升幅創1974年以來最大,超越彭博年初調查的預估值,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.8%,升幅創2005年7月匯改以來之最,新元9月對美元升至十年高點。
亞洲國家透過讓貨幣升值,降低原物料、農產品等經濟發展必備用品的進口成本,但貨幣升值的最大風險在於,本身所生產的產品可能變貴。中國8月消費者物價上漲6.5%,創1997年以來最大增幅,新加坡8月消費者物價創12年來最高,印度今年的通膨將創2005年以來最高。
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表示,亞洲各國央行在壓低匯率之際,一方面得化解出口業者的龐大壓力,一方面得盯住通膨。
德國和美國在週五華府舉行的七大工業國財金首長會議中,可能提議力促亞洲貨幣升值,歐盟貨幣事務專員艾穆尼亞日前表示,中國應加快人民幣對歐元的升值速度。
美國銀行新興市場外匯策略部門主管古德曼表示,亞洲各國央行發現,升息和發行公債仍不足以吸收引發薪資和通膨上漲的龐大資金,唯有讓貨幣升值,才能達成目標。
今年中國人民銀行已五度升息,印度央行兩年內已升息七次,但中國第三季貨幣供給仍成長18%,印度今年的平均薪資增幅達14.5%,連續第二年居亞洲之首。
新加坡金管局日前表示,為了抑制通膨,將略微增加新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升值速度。
西方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梅羅表示,貨幣升值解決通膨問題,但也降低干預外匯市場的成本,預估印度盧比對美元年底前還會升值5%,人民幣對美元在明年年底前將升值10%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國際匯市走勢 美元弱亞幣強
記者藍鈞達/專題報導
新台幣匯率衝衝衝,中央銀行升息後,弱勢許久的新台幣好不容易出現了一波升值走勢,但不只手上握有外幣的投資人心慌慌,想要進場買外幣的投資人,看到新台幣一路走升,也抓不準進場時機。
Fed降息後,國際美元走弱態勢更趨明確,直到10月開始才逐漸回升,從美國降息後截至
美元短線再貶 幅度不大
尤其美元兌歐元創下歷史新低,甚至加拿大幣也出現比美元還大的情況。不過,歐洲包括法國在內,對歐元大幅升值已經有點吃不消,法國總統薩科茲就呼籲歐洲央行降息,避免歐元過於強勢,以維持歐洲國家的出口競爭力。因此,匯銀人士猜測,美元短線再貶幅度不大。
經濟強勁成長 亞幣續強
匯銀人士認為,美元長線仍舊疲弱,包括新台幣在內的亞洲貨幣仍會繼續走強;華爾街日報也指出,投資人認為亞洲經濟將強勁成長,因此,支持亞幣漲勢不止,美元的貶勢不會停。
我央行在9月20日升息半碼,讓原本弱勢的新台幣開始升值,一直到10月12日止,除澳幣、紐元兌新台幣仍略微升值外,新台幣兌歐元等貨幣不再如9月初疲弱;至於新台幣的升值還會持續嗎?匯銀人士認為,新台幣短線升幅已滿足,但在央行維持緩升的匯率政策下,就算回檔幅度也不會大,預計會在32.5元到32.7元作區間整理。
匯銀人士表示,美元弱勢短期內不會改變,不過,因美國經濟並沒有轉壞趨勢,手上握有美元定存的投資人不必太過擔心,暫時可放在銀行賺取利息;針對澳幣、紐元等高收益貨幣,由於從低點反彈到現在,漲幅不小,隨時有回檔的可能,但因為利差效應仍在,投資人仍可續抱,但空手者則不建議進場。
多種幣別組合 抵銷波動
央行總裁彭淮南曾表示,「中央銀行外匯存底幣別每分每秒都在變動」;銀行外匯主管也建議,如果不會抓投資時機,不如學學央行,最好持有多種幣別配置,分散風險。因為國際匯市波動幅度不一,但對長期投資民眾而言,多幣別組合可抵銷匯率波動,達到動態平衡,也減少匯兌風險。